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聚力国家民航发展战略需求,这所高校志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发布日期:2024-01-05   浏览量:

日前,“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主题采访高校行活动来到中国民航大学。学校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为奋斗目标,就瞄准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组织实施科研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研究型创新团队、航电系统适航技术研究型创新团队、双碳和发动机安全性研究型创新团队、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型创新团队的项目展示,让大家看到了这所民航特色高校面向国家和民航行业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方面取得的亮眼成绩。

科技创新特区

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

为提升学校在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产业对接中的科技支撑能力,中国民航大学打造了一个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科技创新特区”——科技创新研究院。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周晓猛介绍,研究院坚持“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做出大贡献、产出大成果”的发展理念,以搭建高端科研平台和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工作重点,遵循“目标导向、资源整合、交叉融合、重点突破”的方针,创新人事聘任和管理模式,打破学院与学科壁垒,围绕发展目标,建成服务民航高质量发展理论、技术、标准的策源地和先进自主装备的研发地。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定位于超前探索、领先创新,以国际发展趋势、国家发展必须、民航高质量发展必争、基础积累厚重为依据,围绕学校“五纵一横一园”战略布局,设立民机安全性与适航研究院、空域融合安全运行研究院、四型机场研究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通用航空与智能网联研究院五大研究院,以需求导向、开放流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为建设原则,以科研促进学科、学科支撑科研、科研教学协调发展、实现高端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校聘创新团队为单元,创新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探索研究院建设路径,实现“管人和管事相统一”,实现“研究院与学院和谐共生”。

好项目

为民航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力量

采访中,中国民航大学重点介绍展示了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五大研究院团队项目,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中国民航大学在航空领域的超强实力。当双碳和发动机安全性研究型创新团队专家杨晓军拿着一根竹子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很难想象这会跟科技含量很高的民航项目相关。杨晓军表示,这根竹子是可以让飞机“吃饱喝足”进行高空翱翔的航空燃料原料。据介绍,中国民航大学及合作单位以芦竹为原料,在实验室制得生物航油组分,经分析测试样品热值、密度、冰点、运动粘度等关键指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不必气化和深度脱硫,可有效降低能耗,通过工艺优化调整组分甚至可得到100%的芦竹生物航油。

此外,以航空发动机安全性与适航实验室的软硬件平台和团队的师资队伍为基础学校与中国航发商发共同成立了商用发动机复杂系统安全联合创新中心,聚焦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的难点问题,校企合作、集智攻关,助推国产大飞机早日换装“中国心”。在学校的带领下,团队首次提出并建设了转子非稳态热致振动试验系统,填补了当前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相关研究成果为抢占适航国际话语权、形成下一代适航规章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航电系统适航技术研究型创新团队一直致力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领域的应用工作,在北斗机载设备适航标准制修订、适航审定技术研究等方面深耕十余年。团队专家王鹏提到,北斗民航应用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没有相关适航标准可以参考,这也是其在民航领域一直没有被应用的主要原因。当面临这样从一个从0到1、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时,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了不怕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主动请缨,承担起了北斗适航审定技术的研究工作。团队与行业多家研发单位联合攻关,共同探索出基于北斗三号的机载设备适航标准与符合性路径,形成了北斗机载设备CTSO及MOPS建议稿6份,其中5份已经通过中国民航局正式发布,实现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导航技术在中国民航的落地生根,推进北斗适航标准国产化应用。

转载自:津门教育